儵忽与浑沌, 事物本性的丧失意味着与本性相关的高阶性的丧失

一粒种子长成一棵大树,人们往往会认为大树要比种子更完整,实际上却是种子更为完整,树此时此刻的物质外形虽然更完整,但对种子而言这却只是其众多可能的成长形态之一,也就是种子相对于树而言处于更高的层面。

因为树中的所有因素都可以在种子中找到根源,种子中的有些因素却已经在树中找不到痕迹。则人们在艺术中更应该表现什么不是显而易见了吗?精神的表达之所以更高级便因为其本质上是一种更完整和更全面的表达。

上面所说的是物性精神完整性的亏损,下面再来看精神完整性的亏损。《应帝王》有这样一则寓言,“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这里面儵、忽代表事物的变化,而浑沌代表的则是本真自性的精神,精神本是无形的,有着无限的能量和可能,所以能够适应各种倏忽变化,但当有了具体之形后便失去了变化的自由,丧失了生命力,而生命力之上的生命力丧失,则最终所有的生命力会一起丧失。所以儵、忽与其说是在穿凿某个形体,不如说是在穿凿本性。事物本性的丧失意味着与本性相关的高阶性的丧失,事物也会随之由高阶变为低阶。

注:本文根据大愚观点整理

本文为《东西方美学参证》系列文章之124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龙虎刀是什么刀 @2013-2022 RSS地图 HTML地图

Powered by站群系统